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海上升明帝 > 第751章 兵变

第751章 兵变(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识趣点,顺应潮流时势,拥护当今,那么就算转去省营、屯镇,甚至是团练,甚至降级使用,只要以后规矩些,也还能安安稳稳,以前的就都过去了。

真有本事,就算贬降,也总还能发光发亮再受重用的。或者如果有自知之明,干脆就主动的辞职,或转个文职,或干脆就回家,朝廷给笔遣散费,皇帝自然也会额外给一笔赏赐,让他能够在家当个富家翁的,他们退下,还能给子孙争取些机会,承荫入仕或是内卫当差。

这几年,其实皇帝一直都很注意嫡系的培养,虽然也接受什么顺营、西营、土寨、义军、团练、土司、降军等各路人马的投降归附,但都很谨慎小心的对待,哪怕授高官厚爵,也都还是心里存着区分的。

就好比金声桓,归附很早,以半个江西及几万人马来归,皇帝给的官职爵位很高,但几年过去,其实是一直在走下坡路,由于他自己没能转变心态积极靠拢,所以也自然一直没能成为皇帝嫡系。

当皇帝实力越来越强,最终还是对江西的金声桓、张安、王得仁等部动手,从开始的四面围堵,到最后直接解散他们的部队,将这几个小山头打散。

大臣们看皇帝钦点的这些名字,心中都有数。

甚至有几位大臣,对那小红本也不陌生,他们经常能看到皇帝的那两个小红本,虽然不知道有时皇帝在上面写什么,翻看什么,但他们知道,这两个小本本绝对是极其重要。

皇帝用人,虽然说各色都用,但在忠诚和能力这两项上,其实皇帝是忠诚和能力都要求,但若非要在这里面选择,皇帝明显更偏向忠诚,尤其是之前起义之初时,有不少什么打柴的樵夫、耕地的农夫、佃户,甚至是长工、家奴、小贩、伙计这些,在义军中却能得到重用,很短时间就做到提督总兵副将。

而有些半路归附的原朝廷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高级将领,却很难得到重用,几年了,可能还军职越来越低。

就如郑芝龙、黄斌卿、王朝先、金声桓他们来说,归附朱以海的时候,已经官阶极高,甚至都是一镇军头,但这几年来,一直没得到真正的重用,如郑芝龙,一开始封侯授总督,后来征召入朝拜相入阁,甚至还兼御营总督等,可却没实权,到现在,只顶着几个荣衔而已了。

金声桓他们算是典型代表了,还有许多实力不如他的人马,也基本都是先收编,再掺沙子,然后再打散,最后彻底被御营吞并掉,那山头也就被平掉了。

诸如金攻玉他们最早是湖州义军,郑继武是海宁义军,而卢象观也是太湖边义军,其它的还有如吴易,刘孔昭、杨文骢等,他们一开始都是自领一路人马。

皇帝通过各种手段,把他们的人马整合进了御营,而他们属于比较配合的,因此一个个如今也都成了皇帝嫡系心腹。

这次五军都督府的十都督,他们都没名,南北衙禁军二十提督他们仍没名,各省的省营提督、御营提督,自然更不可能用他们。

如今江山稳固,中原光复,朱以海明显越发会区分对待那些武将的,从龙元勋会得到更进一步重用,而那些半路归附的,甚至投顺降虏过的,贼寇土司等起家的,这些人如果这几年表现好,能力又比较出众的,皇帝会观察使有。

而如果还是军阀习气不改,或是能力本身并不出众的,那就会被皇帝慢慢淘汰掉。

绍天朝现在不缺兵也不缺将,现在缺的是对天子忠心,对大明忠心,又还能打且服从圣旨军令懂规矩的将兵。

过去明末那套武夫模式,现在是行不通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