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贞观俗人 > 第1456章 平衡

第1456章 平衡(第2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军国大事,两府议定,面奏获旨。

中书造命,门下审计,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在门下则给事中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者之,侍从论思之,台谏劾举之。

这些说的是决策。

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汇集、分析过程。

皇帝居于深宫,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首先就要保证对信息掌握的充足、全面,否则失之差厘,谬之千里。

所以宦官势力空前大增,涉及到各个方面。

皇帝信任宦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宦官没了命根子,没有儿子,他们必须依附于皇权,没有自己的意志。

虽然宫中也有宦官家族,但这种家族不能超脱于宦官这个体系,更无法超脱于皇权控制。

宣徽院使重新掌握批红权力,护军中尉们成了皇帝最信任的监军们。

宣徽院除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外,他最大的职责或说功能,其实是上传下达,尤其是上传的功能。

皇帝设立宣徽院,可不是说自己懒,不想批阅奏章,交给宦官们代为处理。宣徽院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其实是收集信息,确定皇帝不会消息闭塞,堵塞耳目。

所有奏事的章奏的副本送入宣徽院后,宣徽院会有一个专业的宦官团队对这些奏章进行一个处理。

朝廷中枢处理国家政务,本来就是靠以奏本为主的方式。

地方各道州县和中央的各司的事务奏报,都要求一正一副两本。其中副本直接送入宣徽院,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皇帝通过宣徽院的宦官们,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虽然,皇帝出口为敕,是一种大众都认同的观念,但事实上,在大唐,皇帝的敕旨也必须经过中书舍人或是翰林院制诰拟制,并经过中书门下,方得为敕。

不经中书门下发出的敕旨,被朝野视为斜封墨敕。

哪怕是翰林院所分掌的草拟内制之权,他们草诏的内制诏敕也都有严格的范围限制,甚至最后同样也得经中书门下用印署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