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第三帝国 > 第一百八十八章 质量战胜数量

第一百八十八章 质量战胜数量(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个结论,在战争时期或许正确,但是,在和平时期就纯属浪费了,苏联的米格-29的RD33,发动机大修间隔只有300小时,而西方的有上千小时,这样,发动机的浪费,让飞行成本增加不少。

如果坦克的性能不足,那只能成为消耗品,如果坦克性能强悍,那就不是了,所以,在希瑞克的要求下,坦克的使用寿命是很长的。

比如,现在的黑豹坦克,就有1500公里的平均寿命。

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精密加工的能力,相比粗制滥造的苏联坦克,德意志的坦克,是很精密的,坦克的发动机尤为如此。

加工越精密,那发动机的寿命就越长,比如,这个时代的发动机还需要磨合,但是到了后世,发动机根本就不需要磨合,因为在制造的时候,就已经精密加工了,后世很多重卡的发动机,都是10万公里长换油的,买到了新车之后,第一次换机油,是10万公里之后的。

第三帝国

笔趣阁 【 】,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div class="kongwei"></div><div class="ad250left"><script>ads_yuedu_txt();</script></div>几乎所有的坦克发动机,都被重新装了回去,只剩下希瑞克一起捣鼓的这辆。

这辆坦克,是整个坦克部队中,摩托化时间最长的一辆,针对这辆坦克,技术人员决定将它的发动机拆开,检验一下发动机的具体状况。

在二战中,坦克发动机的寿命是很短暂的,其中最短的,当属粗制滥造的苏联坦克。

比如,苏联的王牌的T-34坦克,中修与大修的时间间隔大概是150小时和300小时。

这也受很多因素制约,有的开到250小时还能跑,有的只跑了二三百公里,发动机就报废了。

比如,工厂的生产水平,历史上的1942年,苏联军工后撤,工人平均素质也在急剧下降,结果,当年很多T-34仅仅在运行35到40公里后便需要一次大修。

不过,对苏联人来说,这已经能维持住了,因为,一般的坦克的寿命并没有长过他们的大修时限,前线的坦克寿命并不长,平均下来四到十天,或者一到三次突击。当年苏军坦克除役前的平均里程是66.7公里,小于大修里程半数。大多数坦克仅仅是生存不到自然损毁的时间。

这也让苏联在二战后得到了一个结论,武器造出来,就是要消耗的,不用太长的使用寿命,反正打仗的时候也用不了多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