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称雄 > 第616章 血性

第616章 血性(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卫所军户制度以及军屯制度和武官世袭还有以文统武制度,更是自废武功,宠大的帝国却没有一支能战可战的军队,更别说所谓的不征之国,让中原在最强盛之时,失去了开拓的机会。

大汉帝国的制度,都是脱胎于明朝制度却又完全不同,许多官员们难以接受,无法适应,甚至惶恐不安。

“许多汉人都已经丧失了血性,不知进取了。”刘钧叹着气道,“天予弗取,必受其咎。”如今的大汉因为他的出现,拐了一个弯,走上了另一条岔道。这是一条大道,中国不必再走弯路。

如今是最好的时代,没有经历毁灭性的明清交替,汉人保留了元气,并且在新朝更加强壮起来,现在这个时候,大汉对周边是拥有无比优势的,这个时期若不趁机进取,等别人反应过来,那个时候就难了。

况且。每个王朝真正能保持极强进取力的时候,也就很短的几十年时间。错过这个阶段,进取能力就会大大不如。

秦始皇的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汉武帝的北逐匈奴,隋炀帝的建东都开运河,北击吐谷浑东征高句丽。

他们做的。无一不是为了华夏的统一。

不过他们的改革他们的功略也确实有薄弱之处,秦隋都是二世而亡,汉武帝继承皇位的时候正是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在位数十年。却把汉打的差点亡国,天下人口减半。隋炀帝继位时也是开皇盛世之后,大隋重新一统天下之后,可赫赫武功,繁华盛世之后是盛极而衰,迅速的败亡。

奉儒家为正统的朝中文官们。尤其是那些言官们,都讨厌战争,也讨厌改革,甚至不喜欢扩张,他们害怕战争,害怕变革,害怕扩张。

经历了千年传扬的儒家,慢慢变的有些固步自封。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史书将来要给我加一个好战骂名。我亦无惧。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利在千秋之事。”

他们只是一味的讲好战必亡,却不知道忘战必危,前明二百余年,中晚明时,屡屡被外敌入侵,连个小小的日本都敢有鲸吞大明之心,西南的东吁小国也敢屡屡犯境夺疆,更不提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和后来关东兴起的女真人。

都城北京,也数次被胡族兵临城下。

就算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也改变不了明朝被各个外族轮番吊打,甚至土司部族接连造反的事实。大明的疆土越变越小,土司越来越多叛乱自立,这都是事实。

大明后来的困境,在刘钧看来,完全就是开国皇帝订立制度上的缺陷。朱洪武所谓的吾养百万之军却不费民间一粒之粮,看似好听,实际上朝廷将大片的田地用做军屯,把无数的百姓划为军户免去税赋,结果却是空耗了这些田地人口税收,却反而没养出可用之兵。

大明的优待宗室和优待官绅,却最终养出了大明最庞大的一支寄生虫集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