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新纪元1912 > 第276章 改变(求月票!)

第276章 改变(求月票!)(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未来那座忠烈祠,不仅是一座军人的魂归之地,同样也是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心,几十年后,如果有一代中国人在战场上能喊出“忠烈祠相见”,那这个国家才真正改变了

在心下作出决定的时候,李子诚的神情变得极凝重,绝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如果想改变一些传统,就必须要用新的传统代替旧的传统,要想树立尚武jing神,就必须要让人看到英雄的地位是崇高的。

忠烈祠只是其中的一步,以后还有……要好好的规划一下,要改变这个国家,就必须要从思想上作起来。

而事实上,教育才是改变一切的第一步,一直以来,陇海铁路沿线教育界,都享受着最大范围内地自由教育,而作为投资者的自己鲜少干涉教育事物,那些教育家们在这里推广军国民教育,于是路警总队便依照他们的要求向学校里派出军官、士官。

而中小学的教材,在这个时代每个民营出版机构都是可以自编教材、自办发行的。各种教材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由学校、教师进行自由选择。真正好的教材最后还是会得到认可,虽然竞争ji烈,真正被广泛采用地无非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几家的教材。

或许一开始时,他们很难接受,但是通过刻意文字宣扬,在某种程度上,在胶澳浴血奋战的军人,变成了“最可爱”、“最可敬”的人,而正是通过那些经过修饰的英雄言词,甚至遗书,有意的向民众灌输一个意识——以死在战场为荣,以病死为耻。

尽管现在只是一个开始,但很多时候,有一个开始也就足够了

“应该建一座忠烈祠”

突然,李子诚的心下冒出这么一个念头来。

忠烈祠,在现在的中国,并没有一座属于军人的墓地和纪念馆,在中国的文化讲究“一将功成万骨枯”,在这个念头浮现出来的时候,李子诚的脑海中不禁想起百年后的一个质问,那些已逝的勇士,抗战八年中作为民族英雄,战死的数百万普通士兵的坟茔安在?被荑平了、被推倒了,被历史遗忘了。

虽然这些异地出版社出板地教材大都是由陇海出版社统一出版、免费提供,但都是按照这个时代地惯例,由各个学校自行选择的语文、算术、英文、德文教材,而小学的教材也是由学校和老师生自行选择地语文以及算术、英文、德文教材。

只不过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的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由教育司招聘大量地教职人员。根据形势的需要以及经略使办公室提供地材料进行编写。像科学这样地理化及自然等的综合课,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国内编写多少偏颇之外,所以更多是只利用后世地教材进行的汇编,而像社会科学这一类地为史地及人文等地综合课却对其进行了一些适当地调整。

而在国外无论是军人墓地或是纪念馆能起到强化人们信念的作用,它要比一般的政治教育强百倍,能ji起人们的尚武jing神。在后世,当国人因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而愤愤不已的时候,有几个国人曾去参拜中国的抗战烈士?

二战时日本军人在离别时一句常用的口头语就是:“在靖国神社相见”,对他们而言是一种jing神追求的力量,而在战后,一代代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对日本人而言,又未尝不是一种爱国教育。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为国捐躯的英雄是“生命的,也是光辉的”,他们值得享受到人间的最高尊崇。

而且要是建一座纪念馆的话,那么后世人看到在纪念馆有家族的长辈,那一定是家族追求的目标。中国人有寻祖之俗,如果两个家族的后人其先人在一个纪念馆,或在一个山上,那么其凝聚力,其亲情,其为国效力,要比几百次的教育会要实际的多。

修一座忠烈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